武昌起義清朝形勢圖
清宮戲的熱播,使得「阿哥」「格格」成了皇室尊貴的象徵,「皇阿瑪」更是慈祥憨厚平易近人,甚至影視圈出現諸多以「格格」身份亮相的女明星,以此為噱頭吸引大眾眼球,實在有些看不過去。
筆者想說,「阿哥」與「格格」並非是皇室專屬,只能算滿族八旗內部的稱謂,從清太宗皇太極起,依照漢族規制,為皇室子女制定封號,因此真正的皇室宗親都有固定的封號,男性封爵以後可以晉陞為貝勒、親王等,如女性也分「和碩格格」「多羅格格」等多種。
「皇阿瑪」也是斷章取義,滿清皇帝至少在嘉慶帝以前都有兩重身份,即中原帝王與蒙古汗王,類似奧匈帝國的二元君主制度,但統治和管理更為強化,直到清朝滅亡後,外蒙才敢宣布獨立,因此滿清皇子都稱皇帝為"汗阿瑪",意為不忘滿蒙血親共治天下。
此外清朝滅亡超過百年,滿族的語言知曉之人寥寥無幾,八旗早已融入華夏文化,影視圈的諸多「格格」們,既未生長於皇宮大內,又沒有帝王冊封印信,如果八旗後代就算「阿哥」「格格」,那當今社會滿族數千萬,也實在不足以稱道。清代格格
晚清常被人提起的格格,大概要數愛新覺羅·顯玗與愛新覺羅·顯琦兩姐妹為最,愛新覺羅·顯玗就是被稱作「東方魔女」的「川島芳子」,愛新覺羅·顯琦則被稱為「清朝最後的格格」。
愛新覺羅·顯玗,長期為日本從事間諜工作,出賣中國大量的機密情報,為「九一八事變」與侵華出力頗多,抗戰勝利後被以漢奸罪判處死刑,其惡名累累受到世人的唾罵,筆者不再贅述,可由讀者自行查找,主要講被忽略的愛新覺羅·顯琦。
愛新覺羅·顯琦被稱為「清朝最後的格格」是合乎制度的,首先他的父親肅親王愛新覺羅·善耆,並非普通的王,而是清朝最具權威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不會如某些王爵會逐漸降低等級,因此愛新覺羅·顯琦為其直系血脈,法理上即為「和碩格格」。
愛新覺羅·顯琦出生於1918年,當時清帝雖然已經宣布遜位,但根據民國政府簽署《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關於清朝皇族待遇之條件,首條便是「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因此法理上至1924年馮玉祥驅離宣統帝溥儀之前,出生的鐵帽親王之女確實是格格。
醇親王載灃是溥儀生父,確有七位女兒,但因為特殊關係被官方否決,而包括世襲末代恭親王的蒲偉,有七個兒子,沒有女兒;末代豫親王端鎮在宣統帝遜位時才3歲,因此其子女不具備法理性;末代慶親王載振民國六年襲爵,有四位兒子也沒有女兒;其他如禮親王、庄親王等,早在光緒以前,便被排除政權核心,因此愛新覺羅·顯琦也就成了,清朝最後擁有和碩封號的格格。請末代皇帝溥儀
清代有史記載的最後一位受封「固倫和碩格格」,為恭親王奕訢長女,榮壽固倫格格,「固倫」在滿語,為"天下、國家、尊貴"之意,也是皇室女性最尊貴的封號,通常僅有皇后嫡出之女,才有機會被授予此封號,其地位堪比親王,品級與親王相等。
庶出康熙皇帝固倫榮憲格格,嫁漠南蒙古巴林部博爾濟吉特氏烏爾袞,乾隆皇帝固倫和孝格格,嫁鈕祜祿和珅之子豐紳殷德,破格提升其封號,以彰顯對婚事重視;當然也有雍正元年加封,簡親王濟度之女固倫端敏格格,恭親王常寧之女固倫純禧格格,旨在拉攏宗親以維持朝局穩定,總之加封多以政治目的為基礎。
恭親王奕訢協助兩宮太后剷除輔政八大臣,慈安掌握實權,極力協助奕訢鎮壓太平天國與洋務運動,為避免被兩人架空權利,慈禧遂以無女為名接榮壽格格進宮,並經由慈安皇太后允諾,晉封其為榮壽固倫格格。
不知您是否看出有何區別沒有,清代固倫格格皆是,在固倫之後加名號,唯有榮壽是名號後加固倫封號,很難認為這是失誤,清代禮制勘定極為嚴謹,因此引起後世不小的爭議。
有說名號後加封號,是凸顯對恭親王奕訢的重用,以表彰其於國有功;另一種看法是警告恭親王奕訢,雖加封嫡皇女封號,卻不要染指帝位,細微之處見深意,無論是哪種可能,都是強調其政治犧牲品的身份罷了。
同治四年,奕訢與慈禧太后發生矛盾,榮壽格格也被剝奪其固倫公主的品級,直到16年後,奕訢重新出仕理政,榮壽格格才重新恢復固倫和碩公主的封號,之後由於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三朝皆無子嗣,也就再無受封「固倫格格」之人。慈禧太后像
隨著清王朝的瓦解,無論是邊疆封禁,還是滿漢禁婚都已成過往雲煙,改名易俗者多不勝數,愛新覺羅家族多改為肇、依、金、洪等,富察氏改為富、付等,若再以強盛之時強加己身,不過是徒增笑料罷了。
畢竟華夏五千年文化,李氏、朱氏、劉氏、趙氏等多達二十餘姓氏建立過政權(包含部分偏安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其子孫後代繁衍至今數億不止,若皆以姓氏和血統招攬噱頭,豈非滿街王侯將相。
八旗後代就算「格格」?那清朝格格當真遍地都是
武昌起義清朝形勢圖
清宮戲的熱播,使得「阿哥」「格格」成了皇室尊貴的象徵,「皇阿瑪」更是慈祥憨厚平易近人,甚至影視圈出現諸多以「格格」身份亮相的女明星,以此為噱頭吸引大眾眼球,實在有些看不過去。
筆者想說,「阿哥」與「格格」並非是皇室專屬,只能算滿族八旗內部的稱謂,從清太宗皇太極起,依照漢族規制,為皇室子女制定封號,因此真正的皇室宗親都有固定的封號,男性封爵以後可以晉陞為貝勒、親王等,如女性也分「和碩格格」「多羅格格」等多種。
「皇阿瑪」也是斷章取義,滿清皇帝至少在嘉慶帝以前都有兩重身份,即中原帝王與蒙古汗王,類似奧匈帝國的二元君主制度,但統治和管理更為強化,直到清朝滅亡後,外蒙才敢宣布獨立,因此滿清皇子都稱皇帝為"汗阿瑪",意為不忘滿蒙血親共治天下。
此外清朝滅亡超過百年,滿族的語言知曉之人寥寥無幾,八旗早已融入華夏文化,影視圈的諸多「格格」們,既未生長於皇宮大內,又沒有帝王冊封印信,如果八旗後代就算「阿哥」「格格」,那當今社會滿族數千萬,也實在不足以稱道。
清代格格
晚清常被人提起的格格,大概要數愛新覺羅·顯玗與愛新覺羅·顯琦兩姐妹為最,愛新覺羅·顯玗就是被稱作「東方魔女」的「川島芳子」,愛新覺羅·顯琦則被稱為「清朝最後的格格」。
愛新覺羅·顯玗,長期為日本從事間諜工作,出賣中國大量的機密情報,為「九一八事變」與侵華出力頗多,抗戰勝利後被以漢奸罪判處死刑,其惡名累累受到世人的唾罵,筆者不再贅述,可由讀者自行查找,主要講被忽略的愛新覺羅·顯琦。
愛新覺羅·顯琦被稱為「清朝最後的格格」是合乎制度的,首先他的父親肅親王愛新覺羅·善耆,並非普通的王,而是清朝最具權威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不會如某些王爵會逐漸降低等級,因此愛新覺羅·顯琦為其直系血脈,法理上即為「和碩格格」。
愛新覺羅·顯琦出生於1918年,當時清帝雖然已經宣布遜位,但根據民國政府簽署《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關於清朝皇族待遇之條件,首條便是「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因此法理上至1924年馮玉祥驅離宣統帝溥儀之前,出生的鐵帽親王之女確實是格格。
醇親王載灃是溥儀生父,確有七位女兒,但因為特殊關係被官方否決,而包括世襲末代恭親王的蒲偉,有七個兒子,沒有女兒;末代豫親王端鎮在宣統帝遜位時才3歲,因此其子女不具備法理性;末代慶親王載振民國六年襲爵,有四位兒子也沒有女兒;其他如禮親王、庄親王等,早在光緒以前,便被排除政權核心,因此愛新覺羅·顯琦也就成了,清朝最後擁有和碩封號的格格。
請末代皇帝溥儀
清代有史記載的最後一位受封「固倫和碩格格」,為恭親王奕訢長女,榮壽固倫格格,「固倫」在滿語,為"天下、國家、尊貴"之意,也是皇室女性最尊貴的封號,通常僅有皇后嫡出之女,才有機會被授予此封號,其地位堪比親王,品級與親王相等。
庶出康熙皇帝固倫榮憲格格,嫁漠南蒙古巴林部博爾濟吉特氏烏爾袞,乾隆皇帝固倫和孝格格,嫁鈕祜祿和珅之子豐紳殷德,破格提升其封號,以彰顯對婚事重視;當然也有雍正元年加封,簡親王濟度之女固倫端敏格格,恭親王常寧之女固倫純禧格格,旨在拉攏宗親以維持朝局穩定,總之加封多以政治目的為基礎。
恭親王奕訢協助兩宮太后剷除輔政八大臣,慈安掌握實權,極力協助奕訢鎮壓太平天國與洋務運動,為避免被兩人架空權利,慈禧遂以無女為名接榮壽格格進宮,並經由慈安皇太后允諾,晉封其為榮壽固倫格格。
不知您是否看出有何區別沒有,清代固倫格格皆是,在固倫之後加名號,唯有榮壽是名號後加固倫封號,很難認為這是失誤,清代禮制勘定極為嚴謹,因此引起後世不小的爭議。
有說名號後加封號,是凸顯對恭親王奕訢的重用,以表彰其於國有功;另一種看法是警告恭親王奕訢,雖加封嫡皇女封號,卻不要染指帝位,細微之處見深意,無論是哪種可能,都是強調其政治犧牲品的身份罷了。
同治四年,奕訢與慈禧太后發生矛盾,榮壽格格也被剝奪其固倫公主的品級,直到16年後,奕訢重新出仕理政,榮壽格格才重新恢復固倫和碩公主的封號,之後由於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三朝皆無子嗣,也就再無受封「固倫格格」之人。
慈禧太后像
隨著清王朝的瓦解,無論是邊疆封禁,還是滿漢禁婚都已成過往雲煙,改名易俗者多不勝數,愛新覺羅家族多改為肇、依、金、洪等,富察氏改為富、付等,若再以強盛之時強加己身,不過是徒增笑料罷了。
畢竟華夏五千年文化,李氏、朱氏、劉氏、趙氏等多達二十餘姓氏建立過政權(包含部分偏安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其子孫後代繁衍至今數億不止,若皆以姓氏和血統招攬噱頭,豈非滿街王侯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