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各位講一個故事吧:
據說,在那個古老又遙遠的索羅門群島上,如果居民需要開闢森林來做耕地,他們不需要辛苦賣力用任何工具去砍樹,而只需要一群人圍在樹邊不斷咒罵,咒罵,咒罵……就這樣持續幾天,那棵原本茂盛的樹就會奇蹟般地枯萎掉。
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這個故事很荒唐,幾乎沒有什麼真實性。
那我們接著來看這樣一個真實到讓人痛心的新聞。
在一個少年看守所里,有6名少年罪犯講述了自己的不同故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在家裡都不受父母待見,動不動被父母咒罵。長期地被否定被辱罵導致了他們自我迷失,最終走上了犯罪之路。
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很多父母都會信奉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打罵。
殊不知,打罵孩子雖然能快速取得效果,但是卻對孩子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曾有研究表明,經常遭遇父母打罵的孩子有近26%的孩子出現自卑,22%的孩子變得冷漠,而57%的孩子變得暴躁易怒。
所以,從這個角度想想,所羅門的"咒罵式砍樹法"似乎也不無道理。
很多父母不由會問:否定和辱罵孩子真的會產生這麼惡劣的後果嗎?
負責任地告訴你們:真的會!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現象叫——破窗效應。
這來源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
他找來了兩台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社區環境比較好的中產階級社區(A社區),另一輛停在整體狀況比較雜亂的社區(B社區)。實驗者把停在雜亂的B社區的車牌摘掉,打開了頂棚,這個車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停在A社區的車沒有做任何破壞的事情,結果一個星期也沒有人關注。再後來,實驗者用鎚子把車玻璃敲了一個大洞,幾個小時後,這個車也不見了。
這個現象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理解:一間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上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在一個安靜的教室里,誰也不好意思開口說話。而一旦有人打破了這種安靜,那麼大家也都會毫不猶豫開始發出各種聲音;在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們會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隨地亂扔垃圾,絲毫不覺得羞愧……
在孩子的學習心理中,這種現象也依然經常遇見:反正媽媽天天吼我罵我,無所謂再多吼罵幾次;反正老師也總是批評我,這次不做作業也不過多挨一次批評而已。昨天也沒學習,今天也不想學了。上次考試也沒及格,這次考50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這種破窗效應,放在學生和孩子的行為中,最簡單地理解為我們經常說的"破罐子破摔"。
可能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並沒到這種地步,從而陷在危險的境地而不自知。
就拿輔導作業來說吧,這幾天開學在即,打開微信,類似的朋友圈都快要刷屏了。
相信平時輔導孩子作業的老父老母都發現了下面這一系列問題:
孩子做作業越來越拖拉磨蹭?老父老母的吼叫聲越來越大,罵的話也越來越難聽?可孩子卻在這種吼叫聲中越來越淡定?……
是啊,第一次罵孩子的時候,孩子還會哭得眼淚和鼻涕一起嘩啦啦地流,老父老母們心裡也會萬分愧疚。可是隨著幾次又吼又罵之後,貌似父母不但沒了愧疚之心,甚至吼叫聲還越來越大,更甚至罵的話也越來越難聽。而孩子呢,也越來越麻木了,在父母的吼叫聲中照常玩橡皮摳腳趾。
這個時候父母都不得不警惕:你可能在無心之中打破孩子心中的第一扇窗了!
畢竟,你罵過一次之後,後面你就有了無數次對孩子又吼又罵的經歷。
孩子心裡也是知道的,反正被你吼罵也是司空見慣,那麼下次該怎麼拖拉馬虎還怎麼拖拉馬虎。
這樣,就很容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父母們一定要警惕,防止孩子陷入"破窗效應"之中。正面管教,不要隨便貼負面標籤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發現,我們總是喜歡根據孩子的某一些行為特徵而隨意給孩子貼上一些標籤:"拖延症""懶惰""調皮""多動症""笨"……
而其實這些特徵,對正常人來說都是存在的。
而一旦你給孩子貼上了某些負面的標籤,孩子可能覺得自己的命運就是如此,改變不了,也就懶得去改變。
"都說我笨,考得差也不怪我呀,智商就這樣。""我媽也說了我懶,那麼早起來讀書幹嘛呀,再多睡一會兒吧。"……
所以,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一定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而要去進行正面管教和引導,不要讓一個標籤固定了孩子的一生。選擇創造良好的環境,呵護孩子的心靈窗戶在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些規則意識,有一些是非觀念,在好的環境中,這些規則意識會得到保護。而在一個無視規則的環境中,這些規則意識一旦遭到破壞,後面的破洞就會越來越大。
"孟母三遷"的故事誰都知道,父母們都知道環境對孩子很重要。儘管社會環境的存在和發展是不以個體的意識、行為舉止的改變而改變,但是家長卻可以進行過濾篩選,幫助孩子選擇一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更需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一旦打破了孩子第一扇窗,一定要及時修復。有句話叫"亡羊補牢,猶時未晚"。如果父母在無意中不小心打破了孩子的第一扇窗,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或者讓孩子的態度產生消極的影響。記得,一定要去改變孩子的這種認知和態度,及時幫助孩子修復曾經受到的傷害,防止被進一步打擊,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你在輔導作業的時候,可能會氣急而出:「你怎麼是個榆木腦袋不開竅啊……」,事後一定不要覺得反正孩子也沒心上,從而自己也無所謂。其實你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在孩子的心靈窗戶上或輕或重敲了一鎚子。
一旦發生這種行為,請記得時候一定要做出一些補救行為,不要等到孩子陷入「破窗效應」之中無法自拔。
總之,"破窗效應"告訴我們,好的東西人們會盡量保護它,而好的東西一旦稍微被破壞,人們就會任其變得更壞。
那麼你是做孩子心靈窗戶的守護者,還是打破者呢?
所羅門居民砍樹不靠工具,只憑嘴?你是否把孩子推入「破窗效應「?
先給各位講一個故事吧:
據說,在那個古老又遙遠的索羅門群島上,如果居民需要開闢森林來做耕地,他們不需要辛苦賣力用任何工具去砍樹,而只需要一群人圍在樹邊不斷咒罵,咒罵,咒罵……就這樣持續幾天,那棵原本茂盛的樹就會奇蹟般地枯萎掉。
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這個故事很荒唐,幾乎沒有什麼真實性。
那我們接著來看這樣一個真實到讓人痛心的新聞。
在一個少年看守所里,有6名少年罪犯講述了自己的不同故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在家裡都不受父母待見,動不動被父母咒罵。長期地被否定被辱罵導致了他們自我迷失,最終走上了犯罪之路。
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很多父母都會信奉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打罵。
殊不知,打罵孩子雖然能快速取得效果,但是卻對孩子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曾有研究表明,經常遭遇父母打罵的孩子有近26%的孩子出現自卑,22%的孩子變得冷漠,而57%的孩子變得暴躁易怒。
所以,從這個角度想想,所羅門的"咒罵式砍樹法"似乎也不無道理。
很多父母不由會問:否定和辱罵孩子真的會產生這麼惡劣的後果嗎?
負責任地告訴你們:真的會!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現象叫——破窗效應。
這來源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
他找來了兩台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社區環境比較好的中產階級社區(A社區),另一輛停在整體狀況比較雜亂的社區(B社區)。實驗者把停在雜亂的B社區的車牌摘掉,打開了頂棚,這個車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停在A社區的車沒有做任何破壞的事情,結果一個星期也沒有人關注。再後來,實驗者用鎚子把車玻璃敲了一個大洞,幾個小時後,這個車也不見了。
這個現象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理解:
一間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一面牆上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在一個安靜的教室里,誰也不好意思開口說話。而一旦有人打破了這種安靜,那麼大家也都會毫不猶豫開始發出各種聲音;
在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們會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隨地亂扔垃圾,絲毫不覺得羞愧……
在孩子的學習心理中,這種現象也依然經常遇見:
反正媽媽天天吼我罵我,無所謂再多吼罵幾次;
反正老師也總是批評我,這次不做作業也不過多挨一次批評而已。
昨天也沒學習,今天也不想學了。
上次考試也沒及格,這次考50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這種破窗效應,放在學生和孩子的行為中,最簡單地理解為我們經常說的"破罐子破摔"。
可能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並沒到這種地步,從而陷在危險的境地而不自知。
就拿輔導作業來說吧,這幾天開學在即,打開微信,類似的朋友圈都快要刷屏了。
相信平時輔導孩子作業的老父老母都發現了下面這一系列問題:
孩子做作業越來越拖拉磨蹭?老父老母的吼叫聲越來越大,罵的話也越來越難聽?可孩子卻在這種吼叫聲中越來越淡定?……
是啊,第一次罵孩子的時候,孩子還會哭得眼淚和鼻涕一起嘩啦啦地流,老父老母們心裡也會萬分愧疚。可是隨著幾次又吼又罵之後,貌似父母不但沒了愧疚之心,甚至吼叫聲還越來越大,更甚至罵的話也越來越難聽。而孩子呢,也越來越麻木了,在父母的吼叫聲中照常玩橡皮摳腳趾。
這個時候父母都不得不警惕:你可能在無心之中打破孩子心中的第一扇窗了!
畢竟,你罵過一次之後,後面你就有了無數次對孩子又吼又罵的經歷。
孩子心裡也是知道的,反正被你吼罵也是司空見慣,那麼下次該怎麼拖拉馬虎還怎麼拖拉馬虎。
這樣,就很容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父母們一定要警惕,防止孩子陷入"破窗效應"之中。
正面管教,不要隨便貼負面標籤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發現,我們總是喜歡根據孩子的某一些行為特徵而隨意給孩子貼上一些標籤:"拖延症""懶惰""調皮""多動症""笨"……
而其實這些特徵,對正常人來說都是存在的。
而一旦你給孩子貼上了某些負面的標籤,孩子可能覺得自己的命運就是如此,改變不了,也就懶得去改變。
"都說我笨,考得差也不怪我呀,智商就這樣。""我媽也說了我懶,那麼早起來讀書幹嘛呀,再多睡一會兒吧。"……
所以,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一定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而要去進行正面管教和引導,不要讓一個標籤固定了孩子的一生。
選擇創造良好的環境,呵護孩子的心靈窗戶
在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些規則意識,有一些是非觀念,在好的環境中,這些規則意識會得到保護。而在一個無視規則的環境中,這些規則意識一旦遭到破壞,後面的破洞就會越來越大。
"孟母三遷"的故事誰都知道,父母們都知道環境對孩子很重要。儘管社會環境的存在和發展是不以個體的意識、行為舉止的改變而改變,但是家長卻可以進行過濾篩選,幫助孩子選擇一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更需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一旦打破了孩子第一扇窗,一定要及時修復。
有句話叫"亡羊補牢,猶時未晚"。如果父母在無意中不小心打破了孩子的第一扇窗,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或者讓孩子的態度產生消極的影響。記得,一定要去改變孩子的這種認知和態度,及時幫助孩子修復曾經受到的傷害,防止被進一步打擊,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你在輔導作業的時候,可能會氣急而出:「你怎麼是個榆木腦袋不開竅啊……」,事後一定不要覺得反正孩子也沒心上,從而自己也無所謂。其實你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在孩子的心靈窗戶上或輕或重敲了一鎚子。
一旦發生這種行為,請記得時候一定要做出一些補救行為,不要等到孩子陷入「破窗效應」之中無法自拔。
總之,"破窗效應"告訴我們,好的東西人們會盡量保護它,而好的東西一旦稍微被破壞,人們就會任其變得更壞。
那麼你是做孩子心靈窗戶的守護者,還是打破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