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右具丙 亦舍兵而縛 郭最 ,皆衿申面縛,坐於中軍之鼓下」面縛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七年》中。而在《史記》當中有對此儀式的詳盡解讀。
在武王伐紂時,宋微子也就是武王的兄長。拿著宗廟中祭祀的器具,袒露胸口,自己反向綁住雙手來到周軍陣營。僕從左牽羊,右持茅自己下跪前行,以表自己投降的誠意。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牽羊禮在靖康之變時,徽、欽二帝在黃龍府也受過此罰。自此之後,面縛也成為了體現自己歸降之意的形式。並不斷的被後世所運用。一、 面縛銜璧,從何而起?「面縛」背後的含義「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櫬。」這是《左傳》中記載,許僖公眼看沒有救兵所以就自行面縛之禮,並且口中還含著一塊寶玉向晉軍投降。關於面縛的具體規則,至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含義,但它需要一套完整的體系。最早見於先秦時期,在魏晉南北朝時最盛直至宋朝逐漸消亡。
1. 面縛的糾結
面縛一次,在《辭海》中的解釋為「面縛,兩手反綁」。可見,這並不是縛面而是縛手。就像現在投降時,要先舉起雙手一樣。只有將雙手綁住了才能證明自己,對於敵方沒有威脅。也就是先得自證清白,以示誠意。
而在面縛禮中,面到底是該背向還是正向這一問題至今也沒有被所有人認可的答案。就像西晉時給《左傳》注釋的杜公,他的觀點是「縛手於後,唯見其面」。同時,裴駰的《史記集解》也說「面縛者,手縛於背而面向前」。二人皆以為,面縛是將手綁在身後,而面朝前。而且在影視劇《精忠岳飛》中欽、徽二帝就很好的還原了這一場面,只不過他們不是自願的。
反對的聲音是參照了《永樂大典》中的內容,「面縛者,不得正視也」「面縛,相背而縛之嫣」。這一點明代的學者都比較認同,比如崔憲、楊士奇、陳際泰等人。但還是第一種說法佔據了上峰。
不論到底是正面還是背面,面縛所傳遞的信息就是誠心誠意的歸降。這在崇禮尚德的古代,此法無異於最大的羞辱。跪天地,跪父母,跪尊者向敵人下跪已然展現出自己的心意。而且這種投降的儀式,在影視劇中也多有出現。比如近來熱播的《鶴唳華亭》中,公爵自知犯法便肉坦自縛以請罪,希望得到寬宥。
2. 面縛的多重含義
面縛所表達的主要想法是臣服,歸降,認錯。所以不僅僅是在兩軍交戰時使用,在其他場合也有許多用處。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臣見君以壁」。自古以來,如果拿著玉器見人,則表示對其的順從、服從。
而且由面縛還引出了一系列的成語典故,構成完整的投降體系。比如白馬素車,面縛輿親等等。這些都是為了求生而先求死,隨身攜帶著葬禮用的紙馬紙車以表自己必死的決心,並將自己的印信悉數交出表示自己絕無後退餘地。
先得展現自己的罪不容誅,無地自容。只有通過這樣,才能夠得到敵方的以禮相待。既然都已經戰敗,而又想「苟全性命於亂世」所以只能請罪。《金史》中之所以,金太宗對趙佶施行「牽羊禮」是因為羊是溫順的動物。而施以此「禮」,便可以證明宋朝皇帝歸降的決心。
3. 蜀吳後主皆面縛
戰爭,除了輸贏之外還有一種結果就是一方投降。而三國時期,諸侯混戰自然免不了相互討伐。如果敵國軍隊不支,或因缺糧或因少兵從而就會主動投降。而司馬氏篡曹之後,便開始了對剩下的蜀吳政權進行清洗。首先,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三國志·蜀後主》中記載,姜維將司馬大軍擋在劍閣以後,鄧艾派兵直入蜀中,而劉禪聽從譙周的建議,力主投降。而後姜維準備復興蜀漢,不料消息走漏蜀漢最終滅亡。在投降儀式上「後主輿親自縛,詣軍壘門」。而後便受到司馬昭的熱情款待,封為安樂縣公,這才有了後來的「樂不思蜀」。
同樣是《三國志》的記載。在晉武帝大敗孫皓於江東時,他眼見劉禪的待遇所以也想效仿。故「皓祭亡國之禮,白馬素車,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最後他也被遷到了洛陽,封為「歸命侯」。二、戰火紛飛,家國動蕩,為何古人愛用「面縛」之禮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年代。那時候,建立一個政權就像如今成立一個公司一樣簡單。而且,他們的國家也並不是真正的國家而更類似於歐洲的騎士團。從不為長遠考慮,只是儘力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享樂。
比如齊國的高歡、高洋還有羯族建立的後趙。為了補充軍備,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既然有戰爭,也不是正義之師所以為了利益投降之事頻發。而這時流傳下來的「面縛」之禮便派上了用場。
1. 天錫少有文才,流譽遠近
張天錫是前涼最後一代國君,他在位時昏庸無能整日沉浸酒色。導致家族執掌了八十年的河西走廊地區,全部歸於前秦的苻堅。崇尚儒學大一統思想的苻堅,是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所以張天錫在其面前,可謂是不堪一擊。
公元三百七十六年,苻堅派手下大將苟萇和姚萇發兵西涼。《晉書》「天錫大懼,出城自戰,城內又反。天錫窘逼,降於萇等」。張天錫是一個軟骨頭,雖然荒淫無度但巧舌如簧。他身著白衣,自己綁住雙手,帶領著自己全家七十餘口還有許多涼皇室貴胄出城二十里相迎。最後,苻堅親自為其選址建宅,並且封為「歸義侯」。
就在張天錫投降之際,藩屬於前秦的仇池公楊纂繼位。而他只臣服於南方東晉,拒絕承認與前秦的附庸關係。次年,苻堅再度用兵征討叛亂。這時楊同也非常不服侄子楊纂,其內部也發生了混亂。苻堅先是收服了楊同,最後仇池附近守將紛紛倒戈。《北史》「纂聞秦軍至,乃面縛請降」。
為了保全家人和族人的性命,他只得將自己的雙手反綁,袒露著胸膛一步步的跪走至秦軍營前。最後,苻堅將他們的白馬氐人悉數遷徙到了秦國的都城長安。自此,苻堅正式將西域至吐谷渾收歸己有。
值得一提的是張天錫雖然在前秦生活的很好,但最終還是在淝水戰敗後投降了東晉。最後再桓玄執政時將其封為護羌校尉、涼州刺史。雖然其主政涼州,但絕無可能再回到故土上進行統治。
2. 姚泓之盛,面縛西都
肥水之役戰敗後,姚萇斬殺苻堅自己立國是為「後秦」。他的繼任者只傳了兩代,到了姚泓便被「氣吞萬里如虎」的劉寄奴給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亡。姚泓此人尊師重道,開明大度但卻並無治國之能,也無報國之勇。
劉裕一路打到長安城下,嚴防死守把控了各個城門,外援軍入城,內無糧草充饑。姚泓本人並不想就此死去,所以便接受臣下的建議出城投降。而此時他十一歲的兒子說「晉人隨心所欲,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如自行了斷」。說完之後,姚佛念便自己縱身躍下城去。
《晉書》「泓與劉裕交涉,願自行請降,並面縛之禮以待之」。姚泓和他的臣工們全部自縛雙手,赤身裸體的走出城門。姚泓在前,嘴裡銜著一塊碧玉。希望向劉裕傳達出自己誠信歸附的信息。
但是並未得到寬恕,劉裕將他帶回了建康於鬧市中斬首示眾。他的妻妾和其他子女共計一百二十餘人則全部被劉裕在長安城中屠戮殆盡。自此,屬於劉裕的時代便將要來臨了,一生中殺了六位皇帝。後人戲謔稱「六位帝皇完」。
3. 白馬素車,面縛自請
李勢是為成漢的末代君主,此人不同於姚泓。《晉書》對其評價為「勢既驕吝,而性愛財色,常殺人而取其妻,荒淫不恤國事」。可見他雖與曹操有著同樣的愛好,但卻沒有他的能力。當時他主要掌管四川地區,成都發生了饑荒,而其不聞不問。
東晉的桓溫急於表功,所以便自請征伐成漢。桓溫很快就攻到了成都郊外,因為李勢不得人心況且還引起了民憤。但此人極為狡黠,他趁夜色逃出城去給桓溫寫了封信「偽嘉寧二年三月十七日,略陽人李勢叩頭死罪。」
桓溫見其有歸降之意,故而也沒用與其死戰。隨後李勢便命人用馬車拉上自己的棺材,還有許多殯葬用品。自己綁住雙手,去向桓溫請降。桓溫當即將他的棺材燒毀,以表諒解。隨著將其全族遷到了東晉都城建安,並封為「歸義侯」。結語:面縛自宋朝以後便不再出現,而是以更加簡化的方式演化成了今天的舉白旗等歸降儀式。一般去世之後才用白色,所以白旗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面縛。其退出歷史舞台的原因是面縛之禮太過於繁雜,而且既然有意投降也不用如此大費周章。
同為歸降,為何古人愛用「面縛」之禮?談「面縛」背後的蘊意
「其右具丙 亦舍兵而縛 郭最 ,皆衿申面縛,坐於中軍之鼓下」面縛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七年》中。而在《史記》當中有對此儀式的詳盡解讀。
在武王伐紂時,宋微子也就是武王的兄長。拿著宗廟中祭祀的器具,袒露胸口,自己反向綁住雙手來到周軍陣營。僕從左牽羊,右持茅自己下跪前行,以表自己投降的誠意。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牽羊禮在靖康之變時,徽、欽二帝在黃龍府也受過此罰。自此之後,面縛也成為了體現自己歸降之意的形式。並不斷的被後世所運用。
一、 面縛銜璧,從何而起?「面縛」背後的含義
「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櫬。」這是《左傳》中記載,許僖公眼看沒有救兵所以就自行面縛之禮,並且口中還含著一塊寶玉向晉軍投降。關於面縛的具體規則,至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含義,但它需要一套完整的體系。最早見於先秦時期,在魏晉南北朝時最盛直至宋朝逐漸消亡。
1. 面縛的糾結
面縛一次,在《辭海》中的解釋為「面縛,兩手反綁」。可見,這並不是縛面而是縛手。就像現在投降時,要先舉起雙手一樣。只有將雙手綁住了才能證明自己,對於敵方沒有威脅。也就是先得自證清白,以示誠意。
而在面縛禮中,面到底是該背向還是正向這一問題至今也沒有被所有人認可的答案。就像西晉時給《左傳》注釋的杜公,他的觀點是「縛手於後,唯見其面」。同時,裴駰的《史記集解》也說「面縛者,手縛於背而面向前」。二人皆以為,面縛是將手綁在身後,而面朝前。而且在影視劇《精忠岳飛》中欽、徽二帝就很好的還原了這一場面,只不過他們不是自願的。
反對的聲音是參照了《永樂大典》中的內容,「面縛者,不得正視也」「面縛,相背而縛之嫣」。這一點明代的學者都比較認同,比如崔憲、楊士奇、陳際泰等人。但還是第一種說法佔據了上峰。
不論到底是正面還是背面,面縛所傳遞的信息就是誠心誠意的歸降。這在崇禮尚德的古代,此法無異於最大的羞辱。跪天地,跪父母,跪尊者向敵人下跪已然展現出自己的心意。而且這種投降的儀式,在影視劇中也多有出現。比如近來熱播的《鶴唳華亭》中,公爵自知犯法便肉坦自縛以請罪,希望得到寬宥。
2. 面縛的多重含義
面縛所表達的主要想法是臣服,歸降,認錯。所以不僅僅是在兩軍交戰時使用,在其他場合也有許多用處。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臣見君以壁」。自古以來,如果拿著玉器見人,則表示對其的順從、服從。
而且由面縛還引出了一系列的成語典故,構成完整的投降體系。比如白馬素車,面縛輿親等等。這些都是為了求生而先求死,隨身攜帶著葬禮用的紙馬紙車以表自己必死的決心,並將自己的印信悉數交出表示自己絕無後退餘地。
先得展現自己的罪不容誅,無地自容。只有通過這樣,才能夠得到敵方的以禮相待。既然都已經戰敗,而又想「苟全性命於亂世」所以只能請罪。《金史》中之所以,金太宗對趙佶施行「牽羊禮」是因為羊是溫順的動物。而施以此「禮」,便可以證明宋朝皇帝歸降的決心。
3. 蜀吳後主皆面縛
戰爭,除了輸贏之外還有一種結果就是一方投降。而三國時期,諸侯混戰自然免不了相互討伐。如果敵國軍隊不支,或因缺糧或因少兵從而就會主動投降。而司馬氏篡曹之後,便開始了對剩下的蜀吳政權進行清洗。首先,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三國志·蜀後主》中記載,姜維將司馬大軍擋在劍閣以後,鄧艾派兵直入蜀中,而劉禪聽從譙周的建議,力主投降。而後姜維準備復興蜀漢,不料消息走漏蜀漢最終滅亡。在投降儀式上「後主輿親自縛,詣軍壘門」。而後便受到司馬昭的熱情款待,封為安樂縣公,這才有了後來的「樂不思蜀」。
同樣是《三國志》的記載。在晉武帝大敗孫皓於江東時,他眼見劉禪的待遇所以也想效仿。故「皓祭亡國之禮,白馬素車,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最後他也被遷到了洛陽,封為「歸命侯」。
二、戰火紛飛,家國動蕩,為何古人愛用「面縛」之禮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年代。那時候,建立一個政權就像如今成立一個公司一樣簡單。而且,他們的國家也並不是真正的國家而更類似於歐洲的騎士團。從不為長遠考慮,只是儘力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享樂。
比如齊國的高歡、高洋還有羯族建立的後趙。為了補充軍備,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既然有戰爭,也不是正義之師所以為了利益投降之事頻發。而這時流傳下來的「面縛」之禮便派上了用場。
1. 天錫少有文才,流譽遠近
張天錫是前涼最後一代國君,他在位時昏庸無能整日沉浸酒色。導致家族執掌了八十年的河西走廊地區,全部歸於前秦的苻堅。崇尚儒學大一統思想的苻堅,是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所以張天錫在其面前,可謂是不堪一擊。
公元三百七十六年,苻堅派手下大將苟萇和姚萇發兵西涼。《晉書》「天錫大懼,出城自戰,城內又反。天錫窘逼,降於萇等」。張天錫是一個軟骨頭,雖然荒淫無度但巧舌如簧。他身著白衣,自己綁住雙手,帶領著自己全家七十餘口還有許多涼皇室貴胄出城二十里相迎。最後,苻堅親自為其選址建宅,並且封為「歸義侯」。
就在張天錫投降之際,藩屬於前秦的仇池公楊纂繼位。而他只臣服於南方東晉,拒絕承認與前秦的附庸關係。次年,苻堅再度用兵征討叛亂。這時楊同也非常不服侄子楊纂,其內部也發生了混亂。苻堅先是收服了楊同,最後仇池附近守將紛紛倒戈。《北史》「纂聞秦軍至,乃面縛請降」。
為了保全家人和族人的性命,他只得將自己的雙手反綁,袒露著胸膛一步步的跪走至秦軍營前。最後,苻堅將他們的白馬氐人悉數遷徙到了秦國的都城長安。自此,苻堅正式將西域至吐谷渾收歸己有。
值得一提的是張天錫雖然在前秦生活的很好,但最終還是在淝水戰敗後投降了東晉。最後再桓玄執政時將其封為護羌校尉、涼州刺史。雖然其主政涼州,但絕無可能再回到故土上進行統治。
2. 姚泓之盛,面縛西都
肥水之役戰敗後,姚萇斬殺苻堅自己立國是為「後秦」。他的繼任者只傳了兩代,到了姚泓便被「氣吞萬里如虎」的劉寄奴給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亡。姚泓此人尊師重道,開明大度但卻並無治國之能,也無報國之勇。
劉裕一路打到長安城下,嚴防死守把控了各個城門,外援軍入城,內無糧草充饑。姚泓本人並不想就此死去,所以便接受臣下的建議出城投降。而此時他十一歲的兒子說「晉人隨心所欲,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如自行了斷」。說完之後,姚佛念便自己縱身躍下城去。
《晉書》「泓與劉裕交涉,願自行請降,並面縛之禮以待之」。姚泓和他的臣工們全部自縛雙手,赤身裸體的走出城門。姚泓在前,嘴裡銜著一塊碧玉。希望向劉裕傳達出自己誠信歸附的信息。
但是並未得到寬恕,劉裕將他帶回了建康於鬧市中斬首示眾。他的妻妾和其他子女共計一百二十餘人則全部被劉裕在長安城中屠戮殆盡。自此,屬於劉裕的時代便將要來臨了,一生中殺了六位皇帝。後人戲謔稱「六位帝皇完」。
3. 白馬素車,面縛自請
李勢是為成漢的末代君主,此人不同於姚泓。《晉書》對其評價為「勢既驕吝,而性愛財色,常殺人而取其妻,荒淫不恤國事」。可見他雖與曹操有著同樣的愛好,但卻沒有他的能力。當時他主要掌管四川地區,成都發生了饑荒,而其不聞不問。
東晉的桓溫急於表功,所以便自請征伐成漢。桓溫很快就攻到了成都郊外,因為李勢不得人心況且還引起了民憤。但此人極為狡黠,他趁夜色逃出城去給桓溫寫了封信「偽嘉寧二年三月十七日,略陽人李勢叩頭死罪。」
桓溫見其有歸降之意,故而也沒用與其死戰。隨後李勢便命人用馬車拉上自己的棺材,還有許多殯葬用品。自己綁住雙手,去向桓溫請降。桓溫當即將他的棺材燒毀,以表諒解。隨著將其全族遷到了東晉都城建安,並封為「歸義侯」。
結語:
面縛自宋朝以後便不再出現,而是以更加簡化的方式演化成了今天的舉白旗等歸降儀式。一般去世之後才用白色,所以白旗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面縛。其退出歷史舞台的原因是面縛之禮太過於繁雜,而且既然有意投降也不用如此大費周章。